近日,克而瑞公佈了TOP100房企最新銷售數據。 數據顯示,2020年2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季減了43.8%。 雙位數的下跌毫無疑問創近幾年新低,引起唏噓聲一片。
回顧去年各方對於今年房地產行業的判斷,大多數預計2020年房地產市場會在調控適度放鬆中得到一定的利好。然而,受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超過60多個城市售樓處禁止開放甚至停止營業,房企只能緊急實施網上賣房、無理由退房等“緩兵之計”,但依舊逃不過市場短期的結冰。在此情況下,各城市紛紛推出政策“支援”,其中“北、上、廣、深”最為典型。
北京:2月以來,北京共出讓10宗住宅用地,攬金近440億元,摘牌企業也以華潤、中交等央企,或首創、首開、住總等北京國企為主。北京二手房住宅銷售價格近8個月來首度上漲,漲幅0.4%。
上海:2月20日,上海徐匯濱江區域西岸金融港地塊被香港置地以310.2億元奪下。除此之外,上海也發布規定,要求土地款可申請延期或分期繳付,目的也是減小房企拿地壓力,進一步啟動房產市場。
深圳:2月12日,深圳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四大舉措:一是明確其可申請延長公貸期限;二是放寬公貸申請繳存條件;三是逾期還貸不影響個人徵信;五為延長購屋提取票據有效期限。
廣州:3月3日,廣州推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新舉措,規定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二手商服也不再限定轉讓對象,並且取消了新項目的最小分割單元。這意味著,廣州商服類項目限購全面「鬆綁」。
2020年,對於房地產產業息息相關的建陶業來說,注定也是無法風平浪靜的一年。華耐家居濟南馬可波羅瓷磚總經理趙學林去年接受筆者採訪時曾提到:「瓷磚終端市場低迷,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它就是跟著房地產在往下走;為什麼2018年那麼多裝飾公司倒閉、跑路,原因也是一樣的,房地產行業不行,他們都接不到單子。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房地產行業打個噴嚏,很多行業(尤其是建材家居行業)就會「生病」。受疫情影響,2020年情勢恐怕只會更加嚴峻。至於具體嚴峻到哪個地步,現在誰也無法準確預測。 根據中地行資料顯示,2020年第六週廣州市一手住宅僅成交了32套! 面對這種情況,怕是房似錦來了也束手無策。 (房似錦:熱門劇《安家》中孫儷扮演的房仲店長,號稱在她手裡沒有賣不出去的樓。)
▲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一覽表(資料來源:大偉看樓市)
今年剛開年,我們就看到了很多房企倒閉的消息,緊接著就是全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史上最密集的一次「政策井噴」。 3月份,這部「房地產救市大劇」漸入高潮。 據不完全統計,從2月至今,全國已有超60城出台涉房地產行業相關政策用來緩解疫情對行業造成的影響,調控頻率高達75次。 看到這樣規模的“救市大作戰”,筆者都不得不感慨一句:活久見。想想去年8月在蘇州終端市場調查的報道中,筆者提到蘇州市2019年三個月時間內實行了三次樓市調控政策時,還稱其“怪咖”,原來是“少見多怪”了。
消息稱,駐馬店推出松綁政策七天后,就被省會、省政府約談,而發布的政策原文連結也已失效。一時間議論紛紛,房地產「救市」是不是時機未到?但據了解,這個「被約談」的插曲並沒有暫緩樓市松綁的步伐,第二日仍舊有地方出台新的購屋政策。
如果說駐馬店只是一個小插曲,那麼海南省就是往滾油鍋裡丟了一把鹽。
3月7號晚上,海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城市主體責任制的通知》。實施了26年的商品房預售制,在海南省徹底將消失了!自文件印發之日起,全省只賣現房。同時,通知明確對於已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省戶籍和常住居民家庭(含夫妻雙方及未成年子女),停止向其銷售安居型商品住房和市場化商品住房。這是目前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反向升級調控的省份,硬派落地執行令人大呼其有壯士斷腕的魄力。 房地產「救市大劇」愈演愈烈,海南省憑一己之力給全國打了一劑清醒劑——不是時機未到,而是勸你保持清醒。
其實無論是公積金貸款首付下降,還是購屋補貼、人才政策,目前的「救市」措施都是比較溫和。除非二套房的首付從七成降到三成,為有購買能力的買家帶來投資或投機的機會,那才是與「房住不炒」的主基調相悖。房地產行業確實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在不違背初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做出一些適當的調整無可厚非。畢竟調動剛需買家的資金來活躍市場,市場才有可能出現新的轉機。
回過頭來看我們所在的建陶業,面對原物料價格上漲、環保政策嚴控、終端市場難行、出口被反傾銷等諸多問題,也只能想著如何自救。 撐過了2018,又熬過了2019,我們還是在夾縫中頑強地前行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