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陶業長徵」-全國陶瓷磚產能調查活動已進入尾聲,從調查結果來看,近三年陶瓷企業退出情況嚴重,西藏、青海、海南唯一一家陶企均已退出,全國(大陸地區)沒有陶瓷廠的省份已經達到4個。
在這些退出的陶瓷廠中,有的是因為環保退出,有的是市場原因退出,還有的是經營不善倒閉破產,也有的是看不到發展希望主動「抽身」…其中,地處3600米海拔的西藏唯一陶瓷廠「拉薩青達陶瓷有限公司」像頑強的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高原長達十餘年,在虧損了近3億元後,主動退出轉行,背後的艱難曲折令人唏噓。
「在西藏辦廠,比內地難多了!」
還沒點火就虧了6000萬
「辦陶瓷廠,把我的青春全虧在裡面了!」
2007年4月進廠,2014年廠子因巨大虧損停產,2017年瓷磚生產線全部拆除,廠房出租改產加氣磚…回想起過往十來年的辦廠經歷,老楊(化名)唏噓不已。
老楊所在的拉薩青達陶瓷有限公司,位於西藏拉薩堆龍德慶區的羊達工業園區,或許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陶瓷廠」。當地人介紹,“堆龍德慶”在藏語中的意思是“上谷極樂”,不過,這家處於“上谷極樂”的陶瓷廠,可謂命途多舛。
青達陶瓷,全球海拔最高的陶瓷廠,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羊達工業園區。
2020年8月,《陶瓷資訊》“陶業長徵”調查小組在拉薩青達陶瓷廠見到了老楊,雖然已經不搞陶瓷了,但工廠依然保留了“拉薩青達陶瓷有限公司”的門頭,經過高原氣候的侵蝕,幾個黃銅大字已經褪去了往日的光芒,只剩下旁邊的幾株格桑花仍在堅守。
「在西藏搞陶瓷,要比內地難多了。」老楊回憶,青達陶瓷廠的前身為西藏聖蘭迪建陶有限公司,建成於2004年,主要生產小地磚,填補了西藏建築陶瓷的空白。只不過,囿於原料、氣候、人工、物流等多方因素制約,聖蘭迪陶瓷一直處於嚴重虧損狀態,直到2006年,轉讓給川籍企業家,並更名為「拉薩青達陶瓷有限公司」。
在拉薩,有許多外地人投資建廠,尤以四川人居多。 「我們接手的時候,聽說搞陶瓷很賺錢,而且作為西藏唯一一家建陶廠,對市場也比較樂觀,但接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
易主後的青達陶瓷努力汲取聖蘭迪建陶的失敗教訓,對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對市場進行了重新定位,規劃1條生產線,主要生產瓷片和600×600mm小地磚。
「我們2006年底完成收購,第一期建設投入資金3500萬,結果一個月就沒了,2007年3月左右正式投入運營,又投了2000多萬,短短幾個月前後共投入了超6000萬,廠子還沒點火,帳上就沒錢了,連老闆都被嚇到了。
虧損的惡夢一直還在延續,於是,一群沒搞過陶瓷的人,在拉薩市郊的山旮旯裡開始研究怎麼搞陶瓷。 「我們沒有人,不懂技術,就走出去學習,去廣東、江西、四川請人,負責生產技術。」
「那時候我們買打包帶,都是用火車皮拉,色料都是按噸進,了解了一圈才明白,我們就一條線,人家買色料都是一次買幾百公斤,真的是啥也不懂,花了不少冤枉錢。 」老楊說,直到廠子停產的時候,這些色料都還沒用完,最終全部丟了,錢也打了水漂。
遺憾的是,即便再怎麼掙扎努力,青達陶瓷廠還是難以支撐長期以來的持續虧損,於2014年無奈停產。直到現在,回想起青達陶瓷廠的曲折發展歷程,老楊依舊有些「意難平」。
拉薩青達陶瓷門頭。上圖拍攝於2020年,下圖攝於2014年。
「人是我去佛山、夾江請的,原料供應是我在把關,我們投入了多少心血,這棟辦公大樓2002年建設,以前是拉薩市內最豪華的辦公大樓,來來往往多少人過來參觀考察,如今卻成了這番景象,有時候想想也挺心酸,我們把最好的青春奉獻給了這家陶瓷廠,但最終還是無力回天,這是命,沒辦法。 ”
讓老楊記憶猶新的是,在青達陶瓷廠停產之後,一位廣東佛山陶瓷行業的老朋友過來看老楊,走的時候只丟下了一句話:「在這個地方,你居然待了這麼多年,我是不會再來了。
生產8年,虧損近3億
幾千萬的設備賣了幾十萬
事實上,青達陶瓷廠的長期虧損,和特殊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這家位於拉薩市郊的陶瓷廠,幾乎所有的原料、色料、燃料、釉料等都需要從內地採購,光是這些環節產生的高昂成本,就已經讓青達陶瓷廠在區域市場品牌競爭中失去了優勢。
在辦公大樓旁邊,曾經是青達陶瓷廠的成品倉庫,老楊說,這裡旁邊堆放的一堆陶瓷原料是花了幾百萬採購的,現在廠子不做了,又花了幾十萬運出去。
同時,身為拉薩唯一一家建陶生產廠家,產品結構太過單一,而且產量無法保障,「我們就一條生產線,瓷片和小地磚換著做,沒辦法,單做一種產品生產幾天就沒人拉貨了,很難和周邊四川等產區競爭。
沒有原料標準,沒有生產標準,青達陶瓷廠的生產也極不穩定。 「我們產品的合格率也是時好時壞,可能跟原料有關,也可能跟技術人員有關,平均80%的合格率都沒有,甚至嚴格意義上連50%都達不到。」
老楊說,這可能是導致青達陶瓷廠「短命」的重要原因。他曾細細算了筆賬,青達陶瓷廠總共生產了8年,虧了近3個億。
地理面積的廣博、交通與資訊的閉塞、氣候特殊、人才稀缺…為青達陶瓷廠的正常生產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
晝夜溫差大,從內地引進的技術人才大多需要長達一兩個月的適應期,才能步入工作正軌;漫長而酷寒的冬季,使得這裡的生產週期一年僅為8個月;在氧氣稀缺、氣壓過低的拉薩,導致陶瓷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燃燒不足,需要投入更多的燃料去彌補…
老楊說,之前也有江西做陶瓷的過來考察,想合作,結果看到這裡投資大、生產難,後面也就沒了下文。
現在,廠內包括球磨機、窯爐、釉線等在內的所有設備都已經拆除,幾千萬購入的設備,最後只賣了幾十萬,連當時花500萬建設的煤氣站,現在也只能拆掉當廢鐵處理。廠房一半租給了別人,一半自己生產加氣磚,除了門頭還有青達陶瓷廠的痕跡外,其他都已經隨著設備的拆除,徹底退出建陶業歷史舞台。
青達陶瓷像廠區內盛開的格桑花一樣,頑強地紮根在3600米雪域高原。
不做陶瓷之後,老楊依托自己多年累積的建築工地等客戶資源,轉而生產加氣磚。
「做加氣磚進入門檻低,之前是和第三方公司合作,現在我把廠收回來自己幹。」老楊說,目前整個拉薩市有7家廠做加氣磚,市場需求基本已經飽和,這兩年可能還有市場,但隨著城市建設逐漸飽和,可能加氣磚就不好做了。
「廠子能活到現在,真的不容易!」雖幾經易主,命途多舛,但老楊一直在青達這片土地上堅守,對於以後的打算,老楊想了想說: 「在這裡十幾年了,根基還算扎得比較深,現在也慢慢緩過來了,以後的路,走一步算一步,聽天由命吧。」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